70%的中晚期肿瘤患者都会有癌痛,忍忍就算了? 麻醉专家许平波说:这种痛不能忍,要避免“短痛”变“长痛”
肿瘤治疗中,手术是三板斧之一,要手术就要麻醉。但麻醉就是睡一觉那么简单?术后疼痛忍一忍就过去了?吃止痛药会上瘾吗? 浙江省肿瘤医院麻醉科主任兼疼痛康复科主任许平波说,大家对麻醉和疼痛这些事儿,还有不少误区。肿瘤患者如何面对癌痛?许平波的观点清晰——这种痛不能忍,要有规范化的治疗,要避免“短痛”变成“长痛”。 大咖名片:
许平波:浙江省肿瘤医院麻醉科主任兼疼痛康复科主任、主任医师 麻醉不是睡一觉那么简单 很多人认为,麻醉不过就是简单地打一针、睡一觉,其实不然。走进省肿瘤医院手术室,生命监护仪发出有规律的节奏音,麻醉医生的主战场就在这里。许平波说,随着当下内镜检查,以及高龄、高难度手术的广泛开展,麻醉医生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据统计,在浙江省肿瘤医院,一年需要手术麻醉的患者约3万例,人数逐年递增。 许平波说,不同的患者,麻醉的方案是不同的,有的是高龄患者,有的心肺功能不好,麻醉方案因人而异,减少患者术后恶心、呕吐、头晕等副作用,进一步提高镇痛效果。 在许平波看来,麻醉并不局限于手术中,前端和后续是无限延伸的。在省肿瘤医院,已形成一个麻醉疼痛闭环式管理。“在手术前,麻醉医生对患者进行评估,了解患者病情,比如有的肿瘤患者合并有糖尿病,可能会存在心、脑、血管等疾病的风险,导致手术过程中风险增加,所以患者需要控制血糖情况后,再进行全身评估,我们的工作就是在术前将患者调整到最佳状态,更好进行手术。”
在网络上有一则短片,说的是如果手术中,麻醉医生安心坐一边,就证明手术风平浪静。真的是这样吗?许平波说,这只是展现了麻醉医生的一个工作片段,但并非全部。 “麻醉医生要保证整个手术过程中,患者的血压、心率、呼吸等生命体征稳定,保证生命的绝对安全,所以要时时刻刻守护在病人身边。在这期间,麻醉医生要通过调整麻醉深度、处理突发状况,帮患者尽快稳定生命体征,避免各重要脏器的功能损伤,确保顺利通过手术阶段。” 手术完成后,麻醉医生的工作并未结束。当下,随着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深入人心,许平波感叹,麻醉医生将更早介入患者术后康复,加强患者疼痛、呕心呕吐的管理,促使患者早下地,使得生理功能尽快恢复。 目前,省肿瘤医院麻醉医生团队专门组建了一支急性疼痛管理小组,在病房中巡诊,对需要进行术后疼痛、呕吐的管理的患者及时识别,给予专业帮助。
超一半肿瘤患者会出现癌痛 胀痛、烧灼痛、刺痛……在肿瘤治疗中,很多患者都有过“忍痛”的经历。在采访中,许平波重点谈到了癌痛这个问题。 “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,都可能有疼痛的发生,癌痛根据发病原因分为三个类型,第一类是肿瘤发展引起疼痛,如肿瘤侵犯重要脏器,可能会出现胀痛;如肿瘤压迫神经,可能出现持续的放电样疼痛;如侵犯肌肉、骨可出现酸胀痛。此外,肿瘤组织会释放一些特殊的物质,这些物质会引起局部疼痛;第二类是肿瘤治疗时发生疼痛,比如手术后疼痛,放射治疗后会引起局部损伤、神经损伤的痛,化疗后血管损伤、末梢神经损伤等引起局部疼痛,甚至还有患者因心理因素引起的疼痛;第三类是肿瘤合并慢性疼痛性疾病,如部分患者会出现带状疱疹,引起剧烈神经痛等。” 许平波说:“初发肿瘤患者中,大约有25%的人群会出现疼痛,后期随着肿瘤的进展和治疗,大约50%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。在中晚期肿瘤患者中,癌痛发生率达到70%,甚至很多会发展为难治性癌痛。”
日常,许平波在门诊疼痛科坐诊时,遇到很多想要忍一忍癌痛的患者。“人们对癌痛存在多个误区:第一个误区是癌痛无药可治。事实上,现代医学已经有了很多有效的方法来缓解癌痛,包括药物治疗、物理疗法和神经阻滞等;第二个误区是癌痛只是身体上的疼痛,但其实这种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,还会对他的情绪、睡眠和日常活动造成负面影响,影响免疫力,最终影响治疗;第三个误区是担心阿片类药物成瘾,而拒绝使用此类药物,有的患者癌痛控制住了就突然停药,这会带来很多危险。” 作为一个从业20多年的麻醉科专业医生,许平波告诉记者,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发展,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延长,但癌痛仍然困扰着患者。在我国,癌痛治疗不足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,事实上,对每一个肿瘤患者,我们麻醉医生都要制定不同的疼痛缓解方案,规范治疗,避免“短痛”变成“长痛”。 康复治疗贯穿肿瘤治疗始终 “我还剩下多长时间?”曾经,这是肿瘤患者在诊室里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。但现在,很多患者会问:“出院之后,我什么时候可以正常上班?”“得了乳腺癌后,我能不能再生二胎,能不能正常哺乳?” 如今,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开始考虑起治疗之后的未来,更多地关注起与往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生活细节。这一变化,让兼任医院疼痛康复科主任的许平波感同身受。 他说,随着肿瘤治疗的更迭,大家对肿瘤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,明确肿瘤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。肿瘤防治的“防、筛、诊、治、康”五大环节中,“康”这一环节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重视。肿瘤康复贯穿肿瘤治疗的始终,集结了外科、内科、麻醉、护理、心理等多学科的合力。
许平波举例,比如胃癌根治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,有几种常见并发症,像功能性胃瘫、功能性肠梗阻等,都可以通过后续康复治疗,改善相关症状。另外,还有乳腺癌、宫颈癌术后可能产生的淋巴水肿,也可以通过康复治疗,获得改善。 在省肿瘤医院,肿瘤康复已实实在在帮到了许许多多患者。“前段时间,我们接诊一位乳腺癌术后患者,阿姨做完手术后,出现肩关节周围疼痛和上肢淋巴水肿,再加上担心肿瘤复发,所以情绪低落,唉声叹气,感觉日子没法过了。我们为她进行了多学科会诊,肿瘤科医生检查后,发现患者并没有出现肿瘤的复发和转移,先让她吃了一颗“定心丸”。然后疼痛科医生在超声引导下,进行了肩关节内注射治疗和神经阻滞,让阿姨肩关节粘连的地方得以松解。康复科医生给她做了肌肉康复训练,并改善她上肢的淋巴水肿情况。在治疗中,还请来心理科医生做了相应的心理疏导。一整套治疗做下来,阿姨的情绪明显好转,脸上笑容多了起来。”许平波说。 “肿瘤康复治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,一个疗程需要1-2个月,我们希望通过基于疼痛管理、康复治疗、心理支持为一体的手段,给患者的康复治疗之路提供更多助力。”展望未来,许平波更看重于疼痛康复的综合管理,“一方面要更多运用现代疼痛医学的理念和现代技术,实现舒适的诊疗,改善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;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疼痛学科建设和康复诊疗能力提升,让患者有更好的生活质量,回归正常生活。” 大咖辟谣 1.手术麻醉就是让患者睡一觉的事情。 许平波:这个观点比较片面。麻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,特别是一些精细的、复杂疑难的手术,麻醉医生既要考虑麻醉深度,又要考虑患者肌肉松弛情况,还要保障患者生命体征的安全。手术麻醉中,医生不仅要根据患者情况,选择不同的麻醉方法,还要使用不同的仪器和抢救设备,还有多人配合。所以,手术麻醉就是让患者“睡一觉”,这仅仅是一个俗称,对麻醉医生而言,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每一位患者能够安全舒适地从手术中醒来。 2.麻醉会让人变傻。 许平波:这样的说法不科学。神经系统是人体内最为复杂的系统,影响神经系统的因素很多。疾病本身、手术部位、手术及麻醉的时间等,以不同的方式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。但麻醉在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,麻醉对智力的影响程度微乎其微,通常手术麻醉获益远远大于麻醉对智力的影响。所以,我们还是要从“两相其害取其轻,两利相权取其重”的角度出发,选择对患者获益最大的方案。 3.癌痛忍一忍就过去了。 许平波:这是绝对的误区。很多患者出现癌痛时,倾向于先忍一忍,但这样做,常把轻度疼痛忍成严重疼痛。癌痛与常规的慢性痛不一样,比如多数关节痛有间歇期,一段时间疼,过一段时间就会好一点;但是癌痛很少有间歇期,癌症一旦进展,疼痛感会越来越重,组织损伤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,比如癌症骨转移产生的疼痛会使患者活动受限,随着转移癌对骨骼神经和组织破坏程度加重,更容易发生骨折,严重的还会压迫脊髓导致截瘫。因此,癌痛并不是忍一忍就会过去的,一味忍受反而会越来越严重,而应该充分重视癌痛,实现个体化疼痛治疗和康复。 4.肿瘤患者要止痛,意味着已面临死亡。 许平波:这个说法是不科学的。肿瘤、癌痛、死亡,三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度,但并不代表肿瘤患者就一定会癌痛,有癌痛的病人就一定会很快死亡。癌痛的严重程度,这主要看肿瘤转移和发生的部位。如果肿瘤位置不太好,比如靠近神经周围或处于一种对疼痛比较敏感的组织,这时癌痛会比较强烈。长在神经周围的肿瘤会刺激到神经,哪怕是肿瘤早期也会出现疼痛。所以疼痛与肿瘤早期或晚期不成正相关。 5.患了肿瘤,能保住命就可以,康复这些事情不重要。 许平波:这是一个误区。当下,肿瘤治疗推陈出新,肿瘤患者已完全按照慢病来管理。很多的患者的生存期大幅延长,甚至在10年、20年以上。对这些患者来讲,不仅要活得久,生活质量也非常重要。所以,康复治疗需要广泛重视,不仅是医生要认识到“将肿瘤康复贯穿于肿瘤治疗的全流程”的理念,患者的认识改变也很重要。 记者 柯静 查看更多...小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