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中国医生在线!
广告位
当前位置 主页 > 中国医生在线 > 健康 >

痛悼陆道培院士:曾与吴德沛仁心接力,为苏州姑娘陈霞点亮生命曙光、重获新生

2025-04-06 22:10 [健康] 未知
更多作为医学家、教育家和临床科学家,他矢志不渝、求索不息,在中国血液病学领域取得开创性成就,为无数血液病患者带来希望,谱写了我国血液病学发展的壮丽篇章。他的言传身教激

作为医学家、教育家和临床科学家,他矢志不渝、求索不息,在中国血液病学领域取得开创性成就,为无数血液病患者带来希望,谱写了我国血液病学发展的壮丽篇章。他的言传身教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勇敢追求理想、不断追求卓越。

陆道培同志的辞世是我国医学界、教育界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!他的贡献永载史册,他的精神永存人间!

沉痛悼念

深切缅怀陆道培院士!

逐光者:血液学征途上的生命交响

在中国医学发展的漫漫征途中,骨髓移植技术的突破,宛如璀璨星辰,照亮了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之路。血液学研究者们凭借非凡的胆识与智慧,将骨髓移植技术推进到“人人都有供者”的崭新时代,这一伟大成就,在每一位重获新生的血液病患者身上,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
回溯上世纪六十年代,中国血液学发展尚处萌芽阶段。彼时,陆道培脑海中萌生了一个看似“天方夜谭”的想法——“重建”人体造血系统。在那个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无人涉足的年代,医生在患者与供者之间,需承担巨大的风险与责任。但陆道培深知,血液病发病激烈且隐匿,若要真正治愈患者,必须恢复其血细胞的正常功能。对于生命垂危的血液病患者而言,这是生存希望“零”与“一”的抉择。全球医学工作者都在探寻攻克血液病的方法,中国血液学研究者也不甘落后,为了给患者带来生的希望,他们毅然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。
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  陆道培

登峰:开拓生命新航道

1963年,北京平谷医院护士张秋兰,突患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,年仅21岁的她,生命岌岌可危。在当时,几乎所有人都认定这是不治之症,医生们对此也束手无策。然而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陆道培决定接诊张秋兰。此前,他已潜心研究血液病近十年,专注于骨髓移植这一全新治疗方式。经过大量预测试,陆道培坚信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治疗血液疾病大有裨益,“就像植皮能帮助烧伤患者一样,骨髓移植也能让受损骨髓提前恢复。”

陆道培与他的第一位患者

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具备强大的分化增殖能力,要从根本上恢复患者造血机能,需将健康人的骨髓移植给患者。陆道培将目光投向张秋兰的孪生妹妹。然而,妹妹已怀孕三个月。这一情况让手术充满风险,陆道培深知,手术关乎三条生命、两个家庭的未来。但他权衡再三,毅然决定“冒这个风险,担这个责任”。他明白,若手术成功,不仅能让患者重获新生,还将为未来血液病诊疗提供宝贵范例,提振治疗信心。

1964年1月27日,陆道培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,成功为张秋兰实施骨髓移植手术。这不仅是亚洲首例、全球第四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,更开启了中国骨髓移植的新纪元。术后一周,张秋兰血色素明显上升,精神状态好转,甚至在同病房病友的陪伴下上街遛弯。直至今日,张秋兰仍保持着骨髓移植患者存活最久的世界纪录。陆道培并未就此满足,他表示:“这只是医学领域的一小步进展。”此后,他创建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,并于1981年完成中国首例异基因骨髓移植,让中国血液学研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。

接力:跨越海峡的生命营救

陆道培的成功,让血液学研究者认识到骨髓移植对血液病患者的重要性。但在后续探索中,移植供体难寻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。2001年,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、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德沛,在病房见到了年仅20岁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陈霞。病情恶化的陈霞,唯一的希望就是骨髓移植。

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、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主任委员

吴德沛

然而,陈霞是独生子女,只能通过骨髓库寻找供者。当时,中华骨髓库资料分散,且未联网,资料总量不足4万份,匹配难度极大。吴德沛想到亚洲最大的台湾慈济骨髓库,怀着一丝希望向陆道培院士求助。陆道培院士毫不犹豫地答应:“好的,我来帮你引荐。”

2001年4月,台湾慈济骨髓捐赠中心成功为陈霞找到匹配供者,对方也愿意捐献骨髓。得知消息的陈霞激动不已,许下心愿:“若移植成功,我定要帮助病友们。”电话另一端,吴德沛团队开始紧张筹备手术。尽管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手段,但在当时的中国,异体移植手术开展甚少,且手术排异风险高。此次手术备受海峡两岸关注,媒体全程跟踪报道,成功与否,关乎患者生命、医生声誉,更影响着学科未来发展。

生命20小时・两岸拯救陈霞行动

2001年6月13日,承载着希望的造血干细胞,从台湾花莲出发,历经辗转,抵达苏州移植病房。在万众瞩目下,移植手术顺利完成。此次手术被命名为《生命20小时》,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史上的里程碑。7月13日,陈霞在病房收看中国申奥成功的消息,泪流满面:“那天,就是我的重生。”

陆道培与陈霞

承救命之恩,续生命曙光:陈霞基金会接力大爱

让爱与生命延续

康复后的陈霞,信守当年的诺言,于2016年回到苏州,创办陈霞爱心站、陈霞爱心光彩营养厨房以及陈霞爱心慈善基金会,从多方面为血液病患者和家属提供帮助,用实际行动回馈“再生父母”,助力“兄弟姐妹”重拾信念与坚强。

吴德沛与陈霞

在整个过程中,陆道培始终鼓励吴德沛开展这场具有开创意义的手术。吴德沛后来深刻理解到,这场手术不仅挽救了陈霞的生命,更让社会见证了各方为挽救生命所做的努力,让人们认识到白血病是可治愈的。手术结束后,苏州当地加入骨髓库的人数一周内增长十倍。到2025年3月底,中华骨髓库入库资料已超360万份,捐献造血干细胞例数近2万例。

如今,陆道培院士虽已离去,但他留下的医学成就、医者精神,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,照亮着血液学发展的道路。从陆道培到吴德沛,从吴德沛到陈霞,这不仅是生命的传递,更是医者仁心的传承,是人间大爱的彰显,承载着中华传统美德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医学进步、生命延续不懈奋斗。

查看更多...li8i9ue

查看更多
>>更多
查看更多
查看更多
查看更多